低空經濟指以低空空域(1000米以下)為載體,依托無人機、eVTOL(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)、通航飛機、空中物流、低空旅游、編隊飛行等業態所形成的經濟形態。近年來,在政策支持與技術進步的推動下,中國低空經濟正從概念走向實際落地,然而其商業化面臨著投入大、變現難等問題。本文從政策支持、商業化模式、變現形式、產品及用戶、企業挑戰與應對策略等方面進行簡要分析。
首先看政策驅動,從中央到地方全面支持。中央將低空經濟提升為國家戰略。2021年,《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》首次提出“發展低空經濟”;2023年,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低空經濟列為“戰略性新興產業”;2024年,《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》正式實施,為低空經濟提供法律保障;2025年目標為多地試點城市開放低空空域,推動無人機物流、城市空中交通(UAM)等場景落地。地方也給予低空經濟大力支持,試點城市加速布局。例如,深圳致力于打造“低空經濟第一城”,其年目標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,支持美團、大疆等企業開展無人機配送,高巨創新開展無人機編隊表演和教學普及等工作;合肥成立低空經濟產業聯盟以推動eVTOL商業化運營;成都發展低空旅游,推動直升機、無人機觀光業務;海南開放低空旅游航線,探索“低空+旅游”模式。總之,從中央到地方的政策核心在于開放空域、完善法規、提供補貼,推動低空經濟從試驗走向規模化商用。
再看從商業化模式向盈利模式的演變,即如何賺錢?低空經濟的商業模式主要圍繞“硬件銷售+運營服務+數據增值”展開,具體盈利變現方式如下:
硬件銷售(To B/To G)方面:無人機(物流、巡檢、農業植保)領域,相關企業有大疆、極飛、億航、高巨創新;eVTOL(飛行汽車)領域,相關企業有峰飛航空、小鵬匯天、沃飛長空;通航飛機(直升機、輕型飛機)領域,相關企業有中信海直、萬豐奧威;配套設備(電池、飛控系統、空管設備)領域,客戶群體涉及政府(公安、消防、應急)、企業(物流、農業、能源)、個人(高端消費、旅游)。
運營服務(To B/To C)方面:物流配送領域有美團無人機、順豐豐翼、京東物流;低空旅游領域有直升機觀光、跳傘、熱氣球;城市空中交通(UAM)領域有eVTOL短途載客,如深圳-廣州航線;巡檢監測領域有電力巡檢、環保監測、邊境巡邏等。其盈利模式目前常見的有三種:按次收費(如無人機配送單票5—20元)、包機服務(低空旅游每小時數萬元)和訂閱制(企業巡檢年費)等。
數據增值(To B/To G)方面:空域管理數據領域有低空交通調度、航線優化;行業應用數據領域有農業植保數據、物流配送分析;智慧城市數據領域有無人機監控、應急響應,其數據變現方式包括數據訂閱、AI分析服務、政府智慧城市項目合作。
接下來看看相關企業的變現困境與應對策略。企業面臨的實際困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一是前期投入大。eVTOL研發成本高,單機造價數百萬元,短期內難盈利。二是空域限制:低空開放仍處試點階段,規模化運營受到限制。三是市場需求尚未爆發:C端對低空出行接受度低,B端依賴政府和大企業訂單。四是經濟環境錯綜復雜:資本更加謹慎,企業融資難,現金流壓力大。
面對機遇,企業該如何應對?從短期策略(1—3年)看,可聚焦B端/G端剛需:如物流、巡檢、應急,而非過早涉足甚至押注C端消費市場。在政府合作方面,可爭取補貼,參與智慧城市、低空基建項目。與此同時,可采取輕資產運營模式,如采用無人機租賃模式,降低客戶使用門檻。從中長期策略(3—5年)看,技術降本、生態合作、培育C端市場是必由之路,技術降本包括提升電池續航、自動駕駛能力,降低運營成本。生態合作包括與物流公司、旅游景區、出行平臺共建商業模式。培育C端市場包括通過低空旅游、短途通航教育用戶,等待政策放開等。
最后,看低空經濟能否成為中國未來經濟新的增長點。根據上層規劃,2025—2030年,物流無人機、農業無人機將率先實現規模化,eVTOL進行試點運營。中國擁有超100個智慧城市試點,物流需求和低空旅游市場潛力巨大,并且基建能力能夠支持快速部署起降網絡。2030年后,若空域全面開放,城市空中交通(UAM)或將成為萬億級市場。
中國憑借政策、產業鏈和市場潛力,有望成為全球低空經濟的引領者。
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